从此,“龙虎榜”就成为科举取入浸盛的别称。作为考官,也以取士赢得“龙虎榜”的美誉而自豪。但是,真正要做到选拔准确,评价至公,需要主考者和推荐者的识鉴品行保证。一旦没有这种道德上的保证,“行卷”和“公荐”就有可能成为徇私舞弊的途径。
在唐代,那些拥有举荐权的名流大多数都非常看重名誉,举荐十分慎重。如果举荐不当,往往会遭到舆论的抨击。所以,才能留下“龙虎榜”这样的佳话。而如果没有这种个人信用和社会评价机制,就有可能出现问题。到了宋代,为了防范作弊,干脆取消了举荐,“一切以程文为去留”。制度上的漏洞堵塞了,但“龙虎榜”式的效果也消失了。就连大文豪欧阳修,在嘉祐二年 (1057年)当主考,极力校正科举中“相习为奇僻,钩章棘句,浸失浑淳”的现象,也招来了众多攻击,“浇薄之士,候修晨朝,群聚诋斥之,街司逻卒不能止。至为祭文投其家,卒不能求其主名置于法。”(《宋史》卷155《选举一》)连欧阳修都因为科举取士而在街头被人纠缠不休,落榜者给他家里投匿名辱骂帖子。于是,科举制度开始由原来以积极地选拔才俊为目的,开始向消极地防范考生作弊演变。
尽管“龙虎榜”不复再现,但人们对“龙虎榜”依然有所希冀。一直到清代,在乡试放榜时,往往选在寅日或辰日进行。这是因为按照十二地支的排列,寅属虎,辰属龙,寅辰两日暗含龙虎之意,选在此时放榜以取吉利,可以说是世人对“龙虎榜”的一种下意识追忆。